布里斯托爾老域劇團帶來的這個成長小品,在幽默中隱藏教育制度的失敗、在個人裏找到普世共通的價值,是情感細膩的舞台作品。

故事圍繞12歲的主角桑尼,他的嚴重口吃讓他有無法克服的溝通障礙,在這份恐懼感下他只能訴諸於想像的超級漫畫英雄「健談隊長」,在這個漫畫世界裏,聊天、朗讀、繞口令成為了聊以慰藉的超能力。
乍看之下,這個想像人物是保護桑尼不被欺凌的守護者,在桑尼不想面對現實的時候,他總是會跳出來為桑尼解圍,他不會也不用說話,只需要用手語就能侃侃而談。但當劇情繼續發展,桑尼和觀眾都漸漸意識到,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。許多時候面對著自身的缺陷,我們選擇沉默、逃避,認為只要我們不告訴別人,就不會有人發現我們的不完美、就不會被人唾棄、厭惡。

但我們常常忽略了,人無完人,每個人都會有他或她的不完美,也許是心靈上,也許是身體上。《奇蹟男孩》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告訴我們,真正的力量來自接納自己的一切 — 包括我們的缺陷。所以雖然故事中桑尼的嚴重口吃並不常見,卻是象徵著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恐懼。而故事的結尾也就告訴我們,要克服這種恐懼並不是憑空想像一個完美的自己,躲進內心世界;而是要接納現實中不完美的自己,勇於與人溝通,唯有透過語言,才能打破你我內心的隔閡,這就是讓「奇蹟」發生的鑰匙。

當然,長約90分鐘的《奇蹟男孩》,也同時探討了家庭關係的相互原諒和救贖、教育體制不願聆聽和了解學生需要等當代社會問題,但這些比起「接納自己」,就是錦上添花的情節了。當中筆者非常欣賞飾演羅希的演員,她的台詞節奏緊湊而充滿力量、表演張弛有度,幽默自嘲之處,讓人津津樂道;但在揮灑情感之時,同樣讓人為之動容。飾演啟蒙老師和主角桑尼的演員,亦是表演完整、收放自如,能在抒情處放慢、放輕,舞台經驗豐富。

而舞台的製作非常簡潔,加上僅有的四位演員,打開了舞台的空間感,再加上現代劇場喜愛的投影技術和現場電子音效,和那充滿夢幻感的燈光、煙霧特效,確實另有一番玩味。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為了灌輸「接納自己」等勵志信息和正能量,劇本的部分台詞有些微造作感,過分直白,也許影響觀眾全心全意投入故事當中。但瑕不掩瑜,《奇蹟男孩》仍舊是觸動人心,饒有成長意義的舞台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