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討論劇本與拍攝特技之前,先要說說《明日戰記》的格局。相信有留意宣傳的朋友都知道這次《明日戰記》的發行將連帶推出1萬個NFT、figures等產品。NFT在近年的熱度和影響力可謂席捲藝壇,由畫廊、藝術館,到文創、產品設計,無一不希望套進Metaverse或NFT的概念。當然這非常高風險,許多創作者,例如 YouTubers 都陷入NFT的爭議。但其實如果退一步來看,NFT只是一個形式,背後的核心是「影視IP」,而我們對影視 IP 理應毫不陌生。
1975年,由史蒂芬·史匹柏執導的大白鯊,乘著暑假檔期,席捲全美。當時不單好評不斷、票房大賣,更帶領了許多周邊商品的營銷。服飾設計、玩具模型一應俱全,與後來的星際大戰系列和迪士尼公主系列一樣,建立出荷李活的現代商業模式。要有成功的商業化、要坐大本土電影市場的餅,這種連同周邊商品推動的高概念營銷(High-concept pitch),是電影發行的成功關鍵。
作為出品商、發行商,古天樂有如此眼光嘗試將藝術科技(art tech)、產品設計等概念投放在《明日戰記》之上,眼光其實放得好遠,格局都非常大。希望由他創立與帶領的天下一,真的能夠改變香港電影的發展軌跡,與各電影工作者攜手並肩,把港產片帶去世界舞台。
回到《明日戰記》電影美學的分析,《明日戰記》的優缺點非常明顯,電腦特技當然是最主要值得欣賞的地方。《明日戰記》的科幻概念不僅是「後末日」,更齊備機甲、怪物等科幻元素,可想而知後期製作是多麼簡單,背景所勾勒的建築物、主角身穿的裝甲、乘坐的運輸、對抗的生物,全需大量後製。筆者有幸與後製工作者一同工作過,真的每秒畫面都需以日為單位的時間處理,非常令人敬佩。而《明日戰記》的電腦特技絕對不是單單的合格,而是甚少瑕疵,非常優秀地完成,雖然有些畫面的晃動感太強烈,容易視覺疲勞。但對比一些最近的荷李活大片如《侏羅紀公園:統治霸權》,筆者由心覺得《明日戰記》的CGI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加上沿用香港的地標和建築物,在整體服裝和美術上亦是值得欣賞。
而如同許多網絡上的討論而言,《明日戰記》在劇情處理上有許多瑕疵。當中包括反派人物的渲染不足,淪為工具人角色;包括劇情上的不合理,例如小妹妹如何在追逐戰中毫髮無損;包括煽情的部分,僅不斷以閃回(flash back)的方式處理,文戲略顯薄弱。但這只能算是一般科幻片,英雄化人物形象的劇情通病。主角的光環、反派的伏筆、親情友情愛情的營造,其實我們早已在荷李活商業片中見怪不怪。哪部由狄維·莊遜(The Rock)主演的電影編劇不是循著這樣的故事發展?只不過我們容易對「港產片」,一些我們更熟悉、更attached 的作品有偏見,包括筆者本人,怎麼看都認為不合口味,其實是我們早已習慣將「科幻」與「荷李活」掛鉤。這次《明日戰記》正是讓我們嘗試接納這種新嘗試,讓觀眾與電影人一同成長。
筆者亦不是為《明日戰記》開脫,編劇、剪輯上的問題是存在的,一個半小時的片長亦注定讓劇情難以向更深層次的維度發展。畢竟每多一分鐘都是數以十萬計的製作成本,變相使劇情必須爽快、乾脆,變得當中本因詼諧搞笑的「串嘴」對白、「催淚」台詞,都在節奏失當的劇情中失去戲劇張力。古天樂自己亦有說明其實因為片長與資源所限,有許多文戲,例如「泰來」與妻子和女兒的生活、B16區災民的生活等,都要忍痛剪除。這點仍是要繼續向國外編導取經,如何在加入感情戲、文戲的同時,不影響電影整體的節奏與推進。雖然有不少改善空間,《明日戰記》仍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和支持,希望未來有更多讓人跌破眼鏡的港產類型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