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明確的分開了三部,第一章是主角在大街小巷不斷行走的影像 — 「行人道」。許多人對這段可能看得頭昏腦脹,因為快半小時的影像就是記錄她不斷的過馬路、等待、行走、再過馬路。其實人物的目的是存在的,例如她去了藥房是為了想買鎮靜藥。但她的目的(或電影的故事性)卻不是這一部,以致整齣電影的重點,重點是她周遭所面對的環境與人物,如何折射出羅馬尼亞當代,甚或世界的亂象。在超市和藥局中,市民互相的唇槍舌戰反映了制度的不公,間接壓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。而鏡頭時而直移至不同的廣告牌,例如帶色情暗示的女性模特、健身中心的壯碩模特,則體現出社會固有、僵化的男性凝視和譁眾取寵的消費主義。艾米消沉的精神面貌與城市面貌相映成趣,透視出羅馬尼亞的社會、歷史問題。

第二章則是辛辣有趣的一段,筆者願稱之為「影像字典」。顧名思義,這一部跳出第一步的敘事,以「作者論」的方式,用或寫實或表演的影像,解釋不同詞語的定義。當中有對歷史的詮釋,也有對性別議題的看法,當中不少是以諷刺的角度批判社會的不公,例如在「軍隊」一詞中,畫面是坦克車鎮壓羅馬尼亞的人民,而非保家衛國。又例如在「陰道」一詞中,點出在父權社會中,這詞如何被廣泛應用為髒話,加深對女性的貶低姿態。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,莫過於在「行人路」一詞中,指出行人道是為了滿足「有車階級」在馬路上不斷超越行人的滿足感,間接呼應第一章艾米在行人道不斷穿梭的畫面,帶出資本主義對不同資產階級的帶來的分化。第二部的尾聲落在一個特別的詞語 — 「電影」。雷杜祖迪以希臘神話蛇妖梅杜莎(凝視她眼睛的人都會變成石像)的故事為題。英雄柏修斯通過考驗,以雅典娜給他的盾中,從盾的反光里看梅杜莎,順利斬首梅杜莎。

梅杜莎之眼,就是社會之惡;雅典娜的盾,就是大銀幕。雷杜祖迪如是認為。

面對專制的強權,面對脆弱的紅線,我們知道一旦觸碰,下場可能就和直視梅杜莎的眼睛一樣。但電影是如此無畏無懼的媒介,它能以藝術的形式傳遞重要的社會訊息。其他羅馬尼亞電影例如《醫官同謀》,又何嘗不是為我們展示電影的社會功能?

第三章,則是聚集艾米如何面對不同家長的質問。這些家長就象徵了當代社會的種種扭曲的意識形態—「左膠」「右膠」,層出不窮。先有女家長以資訊透明為由,公開播放艾米的性愛片段。電影在這一場的構圖取得非常精景,先是左面的中年大叔目不轉睛地看著右面的性愛影片,坐在中間的艾米以麻木的眼神展示私隱被公諸於世的無奈。整幕如同停止的畫面,唯一流動的就是性愛中呻吟的聲音。背後表達的是社會的荒謬與偏見,以及人們的雙重標準,對消費主義的放縱、對成人內容的沉溺,卻在影響到自己兒女的時候,變成滿口道德的嘴臉,看似公正的家長會,成為了 Slut Shame 的批鬥大會。畢竟不能承認是自己的責任,於是乎責任從不會管教的家長轉移到監管不力的社會、不擇手段的媒體,最後轉移到一個老師身上,不甚唏噓。

性解放運動早在60年代萌芽,這些年間,對性的污名化、遮掩,卻仍然是社會的主流。在媒體的薰陶下,保守與開放的對立只會越趨激烈。要扭轉局面,也許還是要回歸根本,互相尊重。最後看似荒謬的結尾,卻也是現實世界中無力挽回的控訴,打在你我臉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