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煙霄微月澹長空,銀漢秋期萬古同。幾許歡情與離恨,年年並在此宵中。//

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下的《七夕》,道出情人間無盡的相思。本應在西方情人節上映的《緣路山旮旯》,因疫情緣故順延放映,卻變相能在東方的七夕節(農曆七月初七)放映,是最好不過的無心之「得」。

作為香港浪漫愛情小品,《緣路山旮旯》可謂非常新鮮的嘗試,取景、劇本、選角、動畫、配樂等,都是實打實的「香港製造」。一開始也許會有老套尷尬的感覺,例如女神登場必備的慢動作鏡頭、綜藝節目般的後期音效等。但隨著故事發展,觀眾也開始能在俗套中,看清每個人物的價值觀和追求。這種拍攝風格所營造的反差,也是耐人尋味的處理。

在整體影像上,攝指梁銘佳運用了大量中央構圖、對稱構圖。例如在下白泥欣賞夕陽一幕、在荔枝窩與女神山路漫步等,都突出了人物間的共置,以美麗的自然山水為襯,非常唯美。章節間穿插幾個簡單的定場鏡頭,既看盡觀塘的燈火闌珊,也充滿香港的都市氣息。

後期製作亦是《緣路山旮旯》值得欣賞之處,充分利用本地動畫師、插畫師呈現「外賣仔」應用程式的畫面。亦採用了本地獨立音樂作為許多場口的配樂,讓觀眾不期然地有份熟悉感和代入感,真的只有香港電影才能呈現這份本土的觀影體驗。

而透過「山旮旯」的距離、「送返屋企」的常態來隱喻在戀愛中,追求者與被追求者如何建立關係、交流情感,也是導演黃浩然充滿「人情味」的電影主題。如同導演過去的作品例如《獅子山下》、《點對點》,電影的主旨建基於對人文的關懷和觀察,圍繞「人與地方」的關係,所以更能讓觀眾感受到電影與真實生活的共鳴。

而作為一部低成本電影,《緣路山旮旯》場數並不多,一共只有十多個主場景,章節式的劇本亦相對簡單。但正因人物之間的故事以分章敘述,故事情節難免變得鬆散而沒有明確的主體,部分配角的處理難免會比較唐突,例如張紋嘉飾演的花花,由婚紗照「恨嫁」直接跳至下白泥的剖白。但其實這樣的處理亦無不可,以一個相對簡單的篇幅,帶出當代女性尋覓愛情的價值觀,儘管情節有些跳躍,卻無礙整體故事的發展。

最後在選角方面,由《烈日當空》開始,岑珈其就充當香港新生代演員的身分,這次「阿厚」的演繹,既是與角色設定契合,亦非常自然。余香凝由《骨妹》從影以來,對台詞的處理亦開始變得駕輕就熟,越發自然,已沒有了「在演戲」的觀感。作為非科班出身的兩位年輕演員,誠然是非常優秀的表現。一切針對個人的刻板印象或流言蜚語,都不礙演員對做戲的堅持和熱誠。

#香港真係好靚!」

這句話不限於地貌景觀,亦裝載了香港人對夢想的付出、對信念的執著。